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心走進鄉村服務農民
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心走進鄉村服務農民
在基層演出實踐中汲取養分
2021年01月12日
本報訊 記者張旭報道 嘹亮的歌聲、絢麗的舞蹈、優美的音樂……村民看得高興、聽得入迷。連日來,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心的演職人員,先後來到喀左縣尤杖子鄉後鋼溝村、平房子鎮三台子村開展送戲下鄉活動。
喀左縣民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心成立於1958年,至今已走過62年的風雨歷程,被譽為“紅土地上的紅色輕騎兵”,是我省僅有的兩個蒙古族國有專業文藝團體之一。中心立足喀左、面向遼西,堅持送文化演出進鄉鎮、進校園、進企業、進社區、進軍營、進景區,演出形式以民族歌舞、戲曲曲藝、民族器樂、才藝小品為主,每年送戲下鄉100餘場。不久前,中心入選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、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名單。
“黨的扶貧政策暖人心,咱更要自力自強加油幹!”中心創作的小品《脱貧攻堅暖人心》在下鄉演出中受到村民一致好評。走進鄉村服務農民,在基層演出實踐中汲取養分,也讓演職人員有了創作靈感。中心充分挖掘少數民族自治縣特色,創作大量接地氣、傳得開、留得下的文藝作品。在開展送戲下鄉活動中,他們不僅把羣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送到基層,豐富羣眾的文化生活,還把眾多唱響主旋律的作品送到農民羣眾家門口,為助力脱貧攻堅、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。
多年來,喀左縣民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心積極踐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使命,在蒙古族聚集的鄉鎮設立馬頭琴、蒙古族舞蹈子基地12個,率先在全省實行“1+X”基地建設模式,形成由學校、社區、民族特色村寨、社會文藝骨幹為對象的子基地網絡化格局。中心在東哨蒙古族中心校、縣二中、縣職教中心、縣四高中、龍山社區等地開展馬頭琴培訓,年累計派出輔導教師600餘人次、培訓羣眾1000餘人,為馬頭琴、蒙古族舞蹈等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。
1、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於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,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、複製、編輯或發佈使用於其他任何場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,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複製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。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,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。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2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,並註明“來源:北國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3、凡本網註明“來源:XXX(非北國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佈,可與本網聯繫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